第92章
赵清仪忙敛了神色,恢复往日端庄,与楚元河拉开距离,客气疏离道,“郡王慢走。”
楚元河还想与赵清仪温存片刻,被这不速之客打断,心下不快,但既是赵清仪母亲遣来的人,面上只作寻常。
“咳,本王尚有几句话要问县主,事关赵大人路遇流匪一事,可否稍待片刻?”
赵清仪闻言觑了他一眼,倒是有些佩服他这装腔作势的样子了。
“这……”华锦姑姑听了他的话,面露踌躇,半晌才松口,“好吧。”
虽不合礼数,但主子有话要说,她一个奴婢不便阻拦,便退后几步站着,目光却始终不离两人。
这下楚元河只得老老实实的,先是关心下老夫人的病情,又问起流匪的事。
据他所知,那日劫道的流匪全都死了,不是被驸马一行人斩杀,就是被官兵捉拿后咬毒自尽,根本不存在活口,但赵清仪却堂而皇之告诉所有人,她知道一个流匪的下落。
估摸着是想引蛇出洞,让幕后之人自乱阵脚。
楚元河不免担忧,用只有他们两人能听到的声音提醒,“若对方是个沉得住气的,只怕不会轻易跳入陷阱。”
赵清仪就是赌一把,她基本确定是方姨娘所为,只要对方心虚,就会露出马脚,届时她抓个现形,就能名正言顺除去方姨娘这个眼中钉。
楚元河不太赞同,“还是太危险了。”若对方狗急跳墙,直接选择对赵清仪下手,来个一了百了怎么办?
“你这样是把自己推上风口浪尖,我给你留两个暗卫,他们守在你附近,不会叫人发现的。”
“多谢郡王关心。”赵清仪做足礼数,目送楚元河回了隔壁王府才收回目光。
华锦姑姑好奇她们说了什么,不过看两人虽有秘密,举止却无逾越,稍稍安心些,回到孟氏身边,一五一十禀报。
孟氏暗暗松了口气,但愿是她多心了。
当晚赵清仪在房中歇下,檀月进来禀道,“县主,方姨娘果然按捺不住,派了一个心腹鬼鬼祟祟出府去了。”
赵清仪不好出府,叫了个机灵的小厮跟去看看,原以为能和之前跟踪罗贵一样,探出有用的消息,却在翌日一早传来噩耗。
小厮抹着脸上的冷汗,心有余悸地说,“方姨娘派出的心腹刚从那间赌坊出来,就被街口闯出的一辆马车撞倒,当场吐血身亡。”
若非小厮机灵,藏得隐蔽,那辆横冲直撞的马车就该带走两条人命。
赵清仪给了他一笔丰厚的打赏,让他退下。
檀月面色凝重,“螳螂捕蝉黄雀在后,看来方姨娘背后还有人。”
事情变得愈发扑朔迷离,赵清仪不好再打草惊蛇,只能先盯着芳菲院的情况。
这一夜,方姨娘坐立难安,得知自己的心腹被马车撞死,她更加惶恐。
难道,是赵清仪干的,为了给她一个下马威,警告她?
扳倒赵清仪的想法愈发强烈,前所未有的强烈,她不能再被动挨打了,得弄点事情,好让对方转移精力。
“去忠勇伯府递个帖子,我要见他们的少夫人。”
—
自中馈交回孟氏手里,赵家上下安宁了几日,但府外关于赵清仪是灾星的流言却愈演愈烈,把赵清仪在相国寺上香时,香炉莫名其妙炸开的事传得沸沸扬扬。
等赵孟两家准备干预流言时,老夫人病重,以及巫蛊木偶的消息也被有心人放了出来。
有愤世嫉俗的文人将赵清仪渲染成祸国乱民的妖孽,甚至把李家覆灭的源头赖在她身上,认定是她克了亲人。
还有半桶水的江湖骗子给赵清仪批命,说她面相不好,先克害夫家,再克害娘家,议论得头头是道。
舆论之下,竟然还有人把天灾怪到她身上,认为是她这个妖孽掺和了赈灾一事,导致上天震怒,继续降下惩罚,导致浙江南直隶等地暴雪连绵,若赵清仪不掺和,兴许这雪早就消停了。
赵家上下明令禁止,不允许仆婢议论主子的事,可架不住二房的主子们自己议论。
“如今府里明面上是大嫂管家,实际谁不知道是县主管着,都说她是妖孽灾星,命格不好,即便她无心害人,可万一……”
“万一她的命格太厉害……哎呀,咱们在她手底下讨生活,还能有安生日子吗?”
冯氏对这些神神鬼鬼的深信不疑,赶紧双手合十,拜天拜地祈求平安。
赵温仪在旁宽慰一堆都没用。
本来大伙听个热闹,被冯氏这一弄,更是人心惶惶。
冯氏还嫌不够,跑到老夫人榻前嚼舌根,话里话外是要收回赵清仪所谓的协助孟氏管家婆的权力,最好让她移居别处,省得晦气。
老夫人压根不信,还把冯氏训了一顿,“你有没有脑子?这摆明是针对清仪,你都听不出来?”
“婆母,宁可信其,不可信其无啊!”
冯氏紧张兮兮地捂着胸口,“自打清仪回来,儿媳确实觉得胸闷气短,我该不会莫名其妙没了吧?”
“呸呸呸。”老夫人听不下去,“不会说话就别说话,温仪,赶紧把你母亲带走。”
当初她怎么就相中了冯氏做她儿媳?
冯氏看出老夫人眼里的嫌弃,瘪着嘴委屈起来,“婆母,儿媳这是关心则乱,真没想害清仪那丫头……”
“知道你就是蠢了些,没有坏心眼。”老夫人一锤定音,也确实没有埋怨她的意思,只是对她听风就是雨的行为不满罢了。
冯氏:“……”
“说到底,婆母就是偏心,看不上我们二房。”
总被人说蠢,冯氏不乐意了,当着老夫人的面抱怨,“您什么都向着大房,向着清仪,那万一呢?万一清仪她真有什么不好的,咱们一家子都给她抵命吗?”
她只是想让赵清仪离开赵家而已,又不是触犯天条,这点小小的要求,老夫人都不同意,还说不是偏心?
老夫人感觉和二儿媳没有说话的必要了。
赵怀淑又好气又好笑,“二嫂还不明白吗?这些流言蜚语不仅仅是针对清仪一人,而是针对整个赵家,你猜猜,两位兄长下朝会带回什么消息?”
冯氏茫然。
赵怀淑摇头,“想不通,二嫂就回去等着。”
与此同时,乌七八糟的流言也传进赵清仪的耳朵,都快把她气笑了。
流言背后,都是为了各自目的。
说她扰乱家宅者,目的是赶她出府,这也说明自己一直以来调查的方向是对的,幕后之人怕她在赵家待下去,会查出更多秘密,急着逼她离开。
至于说她掺和朝廷之事的,自然是父亲的政敌,想到父亲,赵清仪的心沉了沉。
后宅中事好处理,但朝堂之事,危机重重,她鞭长莫及了,也不知父亲要如何应对。
—
不出赵清仪所料,当日早朝,金銮殿腥风血雨。
陛下前脚下旨封赵怀义为钦差大臣,要他即刻带上赈灾物资前往浙江,助百姓重建屋舍,铺桥修路,后脚御史台的折子就开始满天飞。
御史弹劾赵怀义教女无方,纵容一个和离妇回娘家擅权僭越,“……若不约束严惩此等行为,将来出嫁的女子争相效仿,回娘家跋扈专权,岂不要闹得人人家宅不宁?”
还有言官上奏,要陛下褫夺赵清仪的县主封号,“此女失德失仪,仗着身份飞扬跋扈,实在不堪为女子表率!”
他们以赵清仪作筏,就是要让赵怀义知难而退,仕途与女儿,他只能保一个,若要女儿,他就得接受御史弹劾,禁足家中,前往浙江的人选自然另择他人。
若赵怀义非要做这钦差大臣,那就休怪文官的唾沫星子,非得把她女儿一贬再贬不可。
赵怀义是陛下看重的阁臣,亦是张首辅难得认可的同僚,张首辅立即站出来反驳御史言官,“你们口口声声非议县主,可就是这样的女子,在天灾时收容流民,捐银赈灾,又在夫家仗势欺人,迫害百姓时站出来大义灭亲,如此行径,在尔等眼中,竟不堪为女子表率?”
“而今朝中对县主口诛笔伐者,又在灾祸降临之时,为朝廷,为百姓做过什么?你们一个个高官厚禄,却不干一件实事,所作所为远不如县主一个后宅女子,你们又有何颜面在此大放厥词?”
向来与张首辅政见不合的王次辅冷笑,“他们弹劾赵大人教女无方,纵容和离妇归家闹事,还请张阁老就事论事,休要顾左右而言他。”
“顾左右而言他的是你们!”
张首辅是个火爆脾气,半点不给对方面子,“陛下任命赵大人为钦差大臣,讨论的是重建民生,你们不谈国事,就知道拿人家事到处抨击!不就是为了阻止赵大人南下,休想!”
当着皇帝的面,明晃晃骂在场诸位就是一帮饭桶,气得王次辅等人争先恐后与之对骂。
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心虚,他们的目的确实是为了阻止赵怀义前往浙江,那里有太多东西见不得光,而且陛下向来支持新政,派赵怀义前去,肯定不只赈灾救扶百姓这么简单,说不定就是要在浙江率先推行新政。
楚元河还想与赵清仪温存片刻,被这不速之客打断,心下不快,但既是赵清仪母亲遣来的人,面上只作寻常。
“咳,本王尚有几句话要问县主,事关赵大人路遇流匪一事,可否稍待片刻?”
赵清仪闻言觑了他一眼,倒是有些佩服他这装腔作势的样子了。
“这……”华锦姑姑听了他的话,面露踌躇,半晌才松口,“好吧。”
虽不合礼数,但主子有话要说,她一个奴婢不便阻拦,便退后几步站着,目光却始终不离两人。
这下楚元河只得老老实实的,先是关心下老夫人的病情,又问起流匪的事。
据他所知,那日劫道的流匪全都死了,不是被驸马一行人斩杀,就是被官兵捉拿后咬毒自尽,根本不存在活口,但赵清仪却堂而皇之告诉所有人,她知道一个流匪的下落。
估摸着是想引蛇出洞,让幕后之人自乱阵脚。
楚元河不免担忧,用只有他们两人能听到的声音提醒,“若对方是个沉得住气的,只怕不会轻易跳入陷阱。”
赵清仪就是赌一把,她基本确定是方姨娘所为,只要对方心虚,就会露出马脚,届时她抓个现形,就能名正言顺除去方姨娘这个眼中钉。
楚元河不太赞同,“还是太危险了。”若对方狗急跳墙,直接选择对赵清仪下手,来个一了百了怎么办?
“你这样是把自己推上风口浪尖,我给你留两个暗卫,他们守在你附近,不会叫人发现的。”
“多谢郡王关心。”赵清仪做足礼数,目送楚元河回了隔壁王府才收回目光。
华锦姑姑好奇她们说了什么,不过看两人虽有秘密,举止却无逾越,稍稍安心些,回到孟氏身边,一五一十禀报。
孟氏暗暗松了口气,但愿是她多心了。
当晚赵清仪在房中歇下,檀月进来禀道,“县主,方姨娘果然按捺不住,派了一个心腹鬼鬼祟祟出府去了。”
赵清仪不好出府,叫了个机灵的小厮跟去看看,原以为能和之前跟踪罗贵一样,探出有用的消息,却在翌日一早传来噩耗。
小厮抹着脸上的冷汗,心有余悸地说,“方姨娘派出的心腹刚从那间赌坊出来,就被街口闯出的一辆马车撞倒,当场吐血身亡。”
若非小厮机灵,藏得隐蔽,那辆横冲直撞的马车就该带走两条人命。
赵清仪给了他一笔丰厚的打赏,让他退下。
檀月面色凝重,“螳螂捕蝉黄雀在后,看来方姨娘背后还有人。”
事情变得愈发扑朔迷离,赵清仪不好再打草惊蛇,只能先盯着芳菲院的情况。
这一夜,方姨娘坐立难安,得知自己的心腹被马车撞死,她更加惶恐。
难道,是赵清仪干的,为了给她一个下马威,警告她?
扳倒赵清仪的想法愈发强烈,前所未有的强烈,她不能再被动挨打了,得弄点事情,好让对方转移精力。
“去忠勇伯府递个帖子,我要见他们的少夫人。”
—
自中馈交回孟氏手里,赵家上下安宁了几日,但府外关于赵清仪是灾星的流言却愈演愈烈,把赵清仪在相国寺上香时,香炉莫名其妙炸开的事传得沸沸扬扬。
等赵孟两家准备干预流言时,老夫人病重,以及巫蛊木偶的消息也被有心人放了出来。
有愤世嫉俗的文人将赵清仪渲染成祸国乱民的妖孽,甚至把李家覆灭的源头赖在她身上,认定是她克了亲人。
还有半桶水的江湖骗子给赵清仪批命,说她面相不好,先克害夫家,再克害娘家,议论得头头是道。
舆论之下,竟然还有人把天灾怪到她身上,认为是她这个妖孽掺和了赈灾一事,导致上天震怒,继续降下惩罚,导致浙江南直隶等地暴雪连绵,若赵清仪不掺和,兴许这雪早就消停了。
赵家上下明令禁止,不允许仆婢议论主子的事,可架不住二房的主子们自己议论。
“如今府里明面上是大嫂管家,实际谁不知道是县主管着,都说她是妖孽灾星,命格不好,即便她无心害人,可万一……”
“万一她的命格太厉害……哎呀,咱们在她手底下讨生活,还能有安生日子吗?”
冯氏对这些神神鬼鬼的深信不疑,赶紧双手合十,拜天拜地祈求平安。
赵温仪在旁宽慰一堆都没用。
本来大伙听个热闹,被冯氏这一弄,更是人心惶惶。
冯氏还嫌不够,跑到老夫人榻前嚼舌根,话里话外是要收回赵清仪所谓的协助孟氏管家婆的权力,最好让她移居别处,省得晦气。
老夫人压根不信,还把冯氏训了一顿,“你有没有脑子?这摆明是针对清仪,你都听不出来?”
“婆母,宁可信其,不可信其无啊!”
冯氏紧张兮兮地捂着胸口,“自打清仪回来,儿媳确实觉得胸闷气短,我该不会莫名其妙没了吧?”
“呸呸呸。”老夫人听不下去,“不会说话就别说话,温仪,赶紧把你母亲带走。”
当初她怎么就相中了冯氏做她儿媳?
冯氏看出老夫人眼里的嫌弃,瘪着嘴委屈起来,“婆母,儿媳这是关心则乱,真没想害清仪那丫头……”
“知道你就是蠢了些,没有坏心眼。”老夫人一锤定音,也确实没有埋怨她的意思,只是对她听风就是雨的行为不满罢了。
冯氏:“……”
“说到底,婆母就是偏心,看不上我们二房。”
总被人说蠢,冯氏不乐意了,当着老夫人的面抱怨,“您什么都向着大房,向着清仪,那万一呢?万一清仪她真有什么不好的,咱们一家子都给她抵命吗?”
她只是想让赵清仪离开赵家而已,又不是触犯天条,这点小小的要求,老夫人都不同意,还说不是偏心?
老夫人感觉和二儿媳没有说话的必要了。
赵怀淑又好气又好笑,“二嫂还不明白吗?这些流言蜚语不仅仅是针对清仪一人,而是针对整个赵家,你猜猜,两位兄长下朝会带回什么消息?”
冯氏茫然。
赵怀淑摇头,“想不通,二嫂就回去等着。”
与此同时,乌七八糟的流言也传进赵清仪的耳朵,都快把她气笑了。
流言背后,都是为了各自目的。
说她扰乱家宅者,目的是赶她出府,这也说明自己一直以来调查的方向是对的,幕后之人怕她在赵家待下去,会查出更多秘密,急着逼她离开。
至于说她掺和朝廷之事的,自然是父亲的政敌,想到父亲,赵清仪的心沉了沉。
后宅中事好处理,但朝堂之事,危机重重,她鞭长莫及了,也不知父亲要如何应对。
—
不出赵清仪所料,当日早朝,金銮殿腥风血雨。
陛下前脚下旨封赵怀义为钦差大臣,要他即刻带上赈灾物资前往浙江,助百姓重建屋舍,铺桥修路,后脚御史台的折子就开始满天飞。
御史弹劾赵怀义教女无方,纵容一个和离妇回娘家擅权僭越,“……若不约束严惩此等行为,将来出嫁的女子争相效仿,回娘家跋扈专权,岂不要闹得人人家宅不宁?”
还有言官上奏,要陛下褫夺赵清仪的县主封号,“此女失德失仪,仗着身份飞扬跋扈,实在不堪为女子表率!”
他们以赵清仪作筏,就是要让赵怀义知难而退,仕途与女儿,他只能保一个,若要女儿,他就得接受御史弹劾,禁足家中,前往浙江的人选自然另择他人。
若赵怀义非要做这钦差大臣,那就休怪文官的唾沫星子,非得把她女儿一贬再贬不可。
赵怀义是陛下看重的阁臣,亦是张首辅难得认可的同僚,张首辅立即站出来反驳御史言官,“你们口口声声非议县主,可就是这样的女子,在天灾时收容流民,捐银赈灾,又在夫家仗势欺人,迫害百姓时站出来大义灭亲,如此行径,在尔等眼中,竟不堪为女子表率?”
“而今朝中对县主口诛笔伐者,又在灾祸降临之时,为朝廷,为百姓做过什么?你们一个个高官厚禄,却不干一件实事,所作所为远不如县主一个后宅女子,你们又有何颜面在此大放厥词?”
向来与张首辅政见不合的王次辅冷笑,“他们弹劾赵大人教女无方,纵容和离妇归家闹事,还请张阁老就事论事,休要顾左右而言他。”
“顾左右而言他的是你们!”
张首辅是个火爆脾气,半点不给对方面子,“陛下任命赵大人为钦差大臣,讨论的是重建民生,你们不谈国事,就知道拿人家事到处抨击!不就是为了阻止赵大人南下,休想!”
当着皇帝的面,明晃晃骂在场诸位就是一帮饭桶,气得王次辅等人争先恐后与之对骂。
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心虚,他们的目的确实是为了阻止赵怀义前往浙江,那里有太多东西见不得光,而且陛下向来支持新政,派赵怀义前去,肯定不只赈灾救扶百姓这么简单,说不定就是要在浙江率先推行新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