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章
他们门下的弟子遍布天下,从繁华的都市到偏远的乡村,几乎无处不在。这些弟子们各怀绝技,五毒俱全,他们专为害人而生,手段残忍,无所不用其极。
尤其是阁主祝喻,她是一位乱世殃民的大魔头,其恶名远播,令人谈之色变。
祝喻杀人无数,手段残忍,罪行罄竹难书,十恶不赦,江湖中人人想得而诛之,她的存在,给无数人带来了无尽的噩梦。
万玑阁的势力之大,甚至一度威胁到了朝廷的稳定。他们不仅在江湖上兴风作浪,还暗中操纵政治,挑起战乱,使得天下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。
然而,尽管万玑阁的恶名昭彰,却鲜有人能真正深入其内部,揭开其神秘面纱。因为凡是试图挑战万玑阁的人,往往都消失得无影无踪,仿佛被这个邪恶的组织吞噬了一般。江湖上关于万玑阁的传说,也因此更加扑朔迷离,令人不寒而栗。
她也痛恨祝喻,更恨自己不能杀之而后快,以报夫郎之仇。
“母亲,你到底在说什么?她是什么人选,跟我有何关系?”听到袁母的一席话,他心中涌起了一股难以言喻的失落感。
这种感觉让自己也感到困惑,仿佛是被一种无形的力量牵引着,让他对母亲的话产生了某种共鸣。
“三郎,阿母想为你觅个好人家,都怪阿母耽误了你许多,常人十五六便已许婚配,而你的婚事至今尚无着落。”袁母收回思绪,看着他不由得感叹,眼中充满了慈爱和愧疚,仿佛在为自己的疏忽而自责。
她继续说道:“你是我最疼爱的儿子,你的幸福便是我最大的心愿。我一直在替你寻找能与之相配的女子,一个携手共度一生的伴侣。”
他听着母亲的话,心中涌起了一股暖流,知道母亲的用心良苦,她希望他能够过上幸福的生活。
然而,他内心深处的失落感却始终挥之不去。他不知道这种感觉从何而来,也不知道该如何面对母亲的期望。
虽然三郎正值适婚待嫁的年纪,但他对情爱之事一窍不通,他的婚事必须得由她做主。
第5章
三郎模样俏,随了他爹天生丽质的容貌。自他十二岁那年开始,便有络绎不绝的媒公登门拜访,带着丰厚的聘礼和各种美好的承诺,希望她能将儿子与权贵子弟定下婚约。
而她对于这些提亲的请求,总是以各种理由婉拒,觉得三儿年纪尚小。
这些年,人们在茶余饭后谈论起三儿,总是带着一种好奇。他们都想知道,这三郎最后究竟会嫁入谁家。
就这样,几年光景就过去了,若是她不赶紧把他嫁出去,只怕三郎就要变成笑话了。
而袁三郎却是摇摇头,沉吟半响开口道:“母亲,我才不想嫁人,我不能丢下你一个人不管。”
若是连他也出嫁了,就只剩母亲孤苦伶仃一个人生活,这是何等的凄惨。
况且天下间女子皆薄幸,就拿他大哥二哥嫁的妻主比做例子,娶夫不久就再纳几房小侍,纳了仍不满足,时常去烟花之地逗留,实在令人发指。
这年头想找一个如母亲那种专情的妻主简直是凤毛麟角的存在,最可惜阿爹命薄早逝,不然肯定是街坊艳羡的对象。
听袁三郎这么说,袁母心里一软,叹息道:“唉,三郎,阿母知你孝顺,可你若是不婚不嫁,那你大哥二哥在妻家的日子就会不好过,会被人非议抬不起头做人。”
倘若可以,她又何尝不想留着她三个儿子陪伴到老?
大周王朝律法规定女人最多可以三夫四侍,而男子非但不允许不婚不嫁,还要从一而终,至死不能改嫁,违者一律拘役。
丧妻的夫侍都得要为先妻守寡,丧夫的妻主则不必长守,再娶填房也只需隔一年即可。
在如此苛刻无情的律法下,男子的处境可谓是战战兢兢,要是被妻主厌弃那就真走投无路,除了讨好妻主和尽早绵延子嗣,别无他法。
因此,袁母只希望儿子们都能嫁个好人家,一辈子不愁吃穿,不用吃苦。
所幸大郎二郎嫁的都是古江镇上贵人,生活富裕丰衣足食,眼下就剩三郎的婚事了。
“母亲,为何这个世道如此不公?为什么男子注定就是女人的附属物?”袁三郎愤世嫉俗。
他恨苍天不公,恨世道炎凉,也恨自己不是女子之身,最后却只能屈服,因为母亲说的对,还有大哥二哥,他不能因一己私欲而害了他们。
袁母深深地看了他一眼,那目光中似乎蕴含着无尽的回忆与深意:“当年我第一次遇到你爹亲的时候,他也说过这句话。”
她的声音低沉而充满悲伤,话语中带着一种深深的怀念,仿佛思绪已经回到了当年与迎儿相遇的时刻。
她缓缓地跟其讲述起往事,每一个字都闪烁着光芒。眼神变得遥远,仿佛透过眼前的袁三郎,看到了那张自己日思夜想的脸。
初见迎儿时,他正穿着一袭淡雅的长裙,独自一人坐在池塘边,手中把玩着一朵洁白的莲花,裙摆随着微风轻轻摆动,那双清澈如水的眼睛,仿佛让她心神安定。
那一刻,她不由自主地走向了他。他们之间的话题逐渐展开,两人发现彼此甚是默契,并有着惊人的共鸣,渐渐无话不谈。
迎儿不仅聪明善良,而且嘴硬心软,面对困难时从不轻言放弃。
她三个儿子中就属三郎的脾性最像迎儿,仿佛是影子,又仿佛是延续。
袁母看着袁三郎,心中既欣慰又感慨。
她知道,三郎身上的这些品质,也正是她和迎儿希望看到的。她原本希望他能够将这份坚韧和深情,一直保持下去,无论未来遇到什么事,都能够坚强勇敢。
虽然现在有她护着,自然是不用担心,但男子总归要嫁人,她就怕把他所托非人,害了他一辈子。
“爹爹在天之灵一定保佑我们越来越好。”袁三郎的话带着一种无法言喻的信念,即使爹爹已经离去,但仿佛仍能感受到他就在身边。
“唉,阿母真的很想你爹亲。”袁母的声音中带着一丝哽咽,眼中闪烁着泪光。
“我也很想爹爹。”袁三郎声音低沉,眼中也泛起了泪花,心中充满了思念和哀伤。
两人沉默了许久,空气中弥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哀愁。
袁母终于打破了沉默,她用袖子轻轻拭去眼角的泪水,努力平复自己的情绪。她深吸了一口气,似乎是在提醒自己,还有许多事情需要处理。
“明早你让村长他们去一趟老宅,”袁母的声音恢复了平静,但依旧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,“如果墨大夫那边需要什么物品,你就从家里拿一些让村长夫郎带过去吧。”
“什么?母亲,你真的让那个女人住在老宅子里?”他惊愕得声音都变了调,难以置信地瞪大了眼睛。
“只是给她暂住几日。”袁母微微颔首,语气平静地解释道,“是村长开的口,娘也不好推辞,反正老宅空着也是空着,只能让她暂住。”
“母亲,你怎么能答应村长?”三郎的声音里充满了焦虑和不安,几乎是在恳求了,“你不知道,那女人一旦住进去,我……我担心的事情就太多了。”
他吞吞吐吐,心里却想着那个他瞒着母亲私藏的宝箱,就藏在老宅的某个角落里。
“三郎,你为何如此紧张?”袁母看着儿子焦急的样子,不禁有些疑惑。
“母亲,你不知道,她……她可能并不是你想象中的那样老实,万一她偷老宅里的东西怎么办?”三郎犹豫了一下,还是决定说出自己的担忧。
万一她偷了他的宝箱逃之夭夭,那可如何是好?
“老宅都荒废已久,里面没有值钱之物,儿不用担心。”
“况且村长的面子,阿母不能不给,借给墨大夫住几日也无妨。”袁母觉得合情合理,即便对墨大夫有偏见,但远来是客,也需热情待之。
袁三郎知道母亲的决定是不容易改变的,只能无奈地点头,心中却在盘算着应该如何确保宝箱的安全。
他只觉得头疼,事儿大了,宝箱里面不仅藏有银两,而且还有父亲遗留下来的东西。
当年母亲把父亲的遗物全埋了起来,是他自己偷偷把它挖出来藏在老宅,留着睹物思人。
这事一定不能让母亲知道,他要找个机会把宝箱转移到一个更加隐秘的地方,不不,还是直接拿回来再说。
*
当村长终于将所有的事情都安排妥当,已经是夜幕低垂的戌时了。
四周的空气里弥漫着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气息,远处偶尔传来几声狗吠,打破了夜的寂静。
墨堇站在门口,身影在昏暗的月光下显得格外孤独。她躬身向村长表示了深深的感谢,言语中充满了敬意:“有劳村长了,今日辛苦了。”
村长站在那里,目光中透露出深深的忧虑和疲惫,仿佛一夜之间苍老了许多。
看着眼前的墨堇,她眼中流露出一丝期待。
尤其是阁主祝喻,她是一位乱世殃民的大魔头,其恶名远播,令人谈之色变。
祝喻杀人无数,手段残忍,罪行罄竹难书,十恶不赦,江湖中人人想得而诛之,她的存在,给无数人带来了无尽的噩梦。
万玑阁的势力之大,甚至一度威胁到了朝廷的稳定。他们不仅在江湖上兴风作浪,还暗中操纵政治,挑起战乱,使得天下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。
然而,尽管万玑阁的恶名昭彰,却鲜有人能真正深入其内部,揭开其神秘面纱。因为凡是试图挑战万玑阁的人,往往都消失得无影无踪,仿佛被这个邪恶的组织吞噬了一般。江湖上关于万玑阁的传说,也因此更加扑朔迷离,令人不寒而栗。
她也痛恨祝喻,更恨自己不能杀之而后快,以报夫郎之仇。
“母亲,你到底在说什么?她是什么人选,跟我有何关系?”听到袁母的一席话,他心中涌起了一股难以言喻的失落感。
这种感觉让自己也感到困惑,仿佛是被一种无形的力量牵引着,让他对母亲的话产生了某种共鸣。
“三郎,阿母想为你觅个好人家,都怪阿母耽误了你许多,常人十五六便已许婚配,而你的婚事至今尚无着落。”袁母收回思绪,看着他不由得感叹,眼中充满了慈爱和愧疚,仿佛在为自己的疏忽而自责。
她继续说道:“你是我最疼爱的儿子,你的幸福便是我最大的心愿。我一直在替你寻找能与之相配的女子,一个携手共度一生的伴侣。”
他听着母亲的话,心中涌起了一股暖流,知道母亲的用心良苦,她希望他能够过上幸福的生活。
然而,他内心深处的失落感却始终挥之不去。他不知道这种感觉从何而来,也不知道该如何面对母亲的期望。
虽然三郎正值适婚待嫁的年纪,但他对情爱之事一窍不通,他的婚事必须得由她做主。
第5章
三郎模样俏,随了他爹天生丽质的容貌。自他十二岁那年开始,便有络绎不绝的媒公登门拜访,带着丰厚的聘礼和各种美好的承诺,希望她能将儿子与权贵子弟定下婚约。
而她对于这些提亲的请求,总是以各种理由婉拒,觉得三儿年纪尚小。
这些年,人们在茶余饭后谈论起三儿,总是带着一种好奇。他们都想知道,这三郎最后究竟会嫁入谁家。
就这样,几年光景就过去了,若是她不赶紧把他嫁出去,只怕三郎就要变成笑话了。
而袁三郎却是摇摇头,沉吟半响开口道:“母亲,我才不想嫁人,我不能丢下你一个人不管。”
若是连他也出嫁了,就只剩母亲孤苦伶仃一个人生活,这是何等的凄惨。
况且天下间女子皆薄幸,就拿他大哥二哥嫁的妻主比做例子,娶夫不久就再纳几房小侍,纳了仍不满足,时常去烟花之地逗留,实在令人发指。
这年头想找一个如母亲那种专情的妻主简直是凤毛麟角的存在,最可惜阿爹命薄早逝,不然肯定是街坊艳羡的对象。
听袁三郎这么说,袁母心里一软,叹息道:“唉,三郎,阿母知你孝顺,可你若是不婚不嫁,那你大哥二哥在妻家的日子就会不好过,会被人非议抬不起头做人。”
倘若可以,她又何尝不想留着她三个儿子陪伴到老?
大周王朝律法规定女人最多可以三夫四侍,而男子非但不允许不婚不嫁,还要从一而终,至死不能改嫁,违者一律拘役。
丧妻的夫侍都得要为先妻守寡,丧夫的妻主则不必长守,再娶填房也只需隔一年即可。
在如此苛刻无情的律法下,男子的处境可谓是战战兢兢,要是被妻主厌弃那就真走投无路,除了讨好妻主和尽早绵延子嗣,别无他法。
因此,袁母只希望儿子们都能嫁个好人家,一辈子不愁吃穿,不用吃苦。
所幸大郎二郎嫁的都是古江镇上贵人,生活富裕丰衣足食,眼下就剩三郎的婚事了。
“母亲,为何这个世道如此不公?为什么男子注定就是女人的附属物?”袁三郎愤世嫉俗。
他恨苍天不公,恨世道炎凉,也恨自己不是女子之身,最后却只能屈服,因为母亲说的对,还有大哥二哥,他不能因一己私欲而害了他们。
袁母深深地看了他一眼,那目光中似乎蕴含着无尽的回忆与深意:“当年我第一次遇到你爹亲的时候,他也说过这句话。”
她的声音低沉而充满悲伤,话语中带着一种深深的怀念,仿佛思绪已经回到了当年与迎儿相遇的时刻。
她缓缓地跟其讲述起往事,每一个字都闪烁着光芒。眼神变得遥远,仿佛透过眼前的袁三郎,看到了那张自己日思夜想的脸。
初见迎儿时,他正穿着一袭淡雅的长裙,独自一人坐在池塘边,手中把玩着一朵洁白的莲花,裙摆随着微风轻轻摆动,那双清澈如水的眼睛,仿佛让她心神安定。
那一刻,她不由自主地走向了他。他们之间的话题逐渐展开,两人发现彼此甚是默契,并有着惊人的共鸣,渐渐无话不谈。
迎儿不仅聪明善良,而且嘴硬心软,面对困难时从不轻言放弃。
她三个儿子中就属三郎的脾性最像迎儿,仿佛是影子,又仿佛是延续。
袁母看着袁三郎,心中既欣慰又感慨。
她知道,三郎身上的这些品质,也正是她和迎儿希望看到的。她原本希望他能够将这份坚韧和深情,一直保持下去,无论未来遇到什么事,都能够坚强勇敢。
虽然现在有她护着,自然是不用担心,但男子总归要嫁人,她就怕把他所托非人,害了他一辈子。
“爹爹在天之灵一定保佑我们越来越好。”袁三郎的话带着一种无法言喻的信念,即使爹爹已经离去,但仿佛仍能感受到他就在身边。
“唉,阿母真的很想你爹亲。”袁母的声音中带着一丝哽咽,眼中闪烁着泪光。
“我也很想爹爹。”袁三郎声音低沉,眼中也泛起了泪花,心中充满了思念和哀伤。
两人沉默了许久,空气中弥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哀愁。
袁母终于打破了沉默,她用袖子轻轻拭去眼角的泪水,努力平复自己的情绪。她深吸了一口气,似乎是在提醒自己,还有许多事情需要处理。
“明早你让村长他们去一趟老宅,”袁母的声音恢复了平静,但依旧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,“如果墨大夫那边需要什么物品,你就从家里拿一些让村长夫郎带过去吧。”
“什么?母亲,你真的让那个女人住在老宅子里?”他惊愕得声音都变了调,难以置信地瞪大了眼睛。
“只是给她暂住几日。”袁母微微颔首,语气平静地解释道,“是村长开的口,娘也不好推辞,反正老宅空着也是空着,只能让她暂住。”
“母亲,你怎么能答应村长?”三郎的声音里充满了焦虑和不安,几乎是在恳求了,“你不知道,那女人一旦住进去,我……我担心的事情就太多了。”
他吞吞吐吐,心里却想着那个他瞒着母亲私藏的宝箱,就藏在老宅的某个角落里。
“三郎,你为何如此紧张?”袁母看着儿子焦急的样子,不禁有些疑惑。
“母亲,你不知道,她……她可能并不是你想象中的那样老实,万一她偷老宅里的东西怎么办?”三郎犹豫了一下,还是决定说出自己的担忧。
万一她偷了他的宝箱逃之夭夭,那可如何是好?
“老宅都荒废已久,里面没有值钱之物,儿不用担心。”
“况且村长的面子,阿母不能不给,借给墨大夫住几日也无妨。”袁母觉得合情合理,即便对墨大夫有偏见,但远来是客,也需热情待之。
袁三郎知道母亲的决定是不容易改变的,只能无奈地点头,心中却在盘算着应该如何确保宝箱的安全。
他只觉得头疼,事儿大了,宝箱里面不仅藏有银两,而且还有父亲遗留下来的东西。
当年母亲把父亲的遗物全埋了起来,是他自己偷偷把它挖出来藏在老宅,留着睹物思人。
这事一定不能让母亲知道,他要找个机会把宝箱转移到一个更加隐秘的地方,不不,还是直接拿回来再说。
*
当村长终于将所有的事情都安排妥当,已经是夜幕低垂的戌时了。
四周的空气里弥漫着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气息,远处偶尔传来几声狗吠,打破了夜的寂静。
墨堇站在门口,身影在昏暗的月光下显得格外孤独。她躬身向村长表示了深深的感谢,言语中充满了敬意:“有劳村长了,今日辛苦了。”
村长站在那里,目光中透露出深深的忧虑和疲惫,仿佛一夜之间苍老了许多。
看着眼前的墨堇,她眼中流露出一丝期待。